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8
0
生成式 AI

AI Development系列 第 18

Day 18|教育場域的倫理:學生用 AI 寫作的邊界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Day 18|教育場域的倫理:學生用 AI 寫作的邊界

一、AI 寫作進入教室

生成式 AI 的普及,讓學生可以在幾秒內產生一篇作文、報告或心得。
對老師來說,這是全新的挑戰:
👉 當學生交出的文字不再完全來自自己,學習的意義會不會被稀釋?


二、學生為什麼用 AI?

  1. 效率:趕作業時,AI 幾秒就能交卷。
  2. 靈感:卡住時,用 AI 當腦力激盪工具。
  3. 修飾:請 AI 幫忙潤飾語法或翻譯。
  4. 壓力:同儕都在用,不用就怕落後。

這些理由並不單純是「偷懶」,有時候是學習環境本身造成的動機。


三、倫理邊界在哪?

合理使用的範圍

  • 輔助工具:檢查文法、給寫作建議、生成參考大綱。
  • 啟發靈感:當作 brainstorming 夥伴,而非成品產出者。
  • 翻譯支持:跨語言學習的橋樑。

不合理使用的範圍

  • 全篇代寫:整份作業完全交由 AI 生成。
  • 抄襲拼湊:把 AI 產出直接貼上,沒有任何個人思考。
  • 掩飾真實能力:讓成績與實際能力脫節,影響公平性。

四、教師的角色轉變

  • 從偵查者到設計者:不再只是抓「誰用 AI」,而是設計「怎麼正確用 AI」。
  • 評量方式調整
    • 強調「過程」而非只看「結果」
    • 加入口頭表達、即場測驗、專案式學習
  • 倫理教育融入課程:學生需要學習「用 AI,不等於放棄思考」。

五、我的觀察

我聽過一個案例:
學生交的報告,邏輯完整、語言流暢,但老師一眼就看出「不像這個學生的風格」。
最後發現是 AI 代筆。老師沒有直接判零分,而是請學生「用自己的話重新解釋報告內容」。
這樣的做法比懲罰更有效,因為它讓學生意識到:學習的核心不是交差,而是理解與表達


六、結語

AI 寫作在教育場域是一把雙面刃:

  • 過度依賴,會削弱批判思考與表達能力
  • 合理使用,則能成為學習加速器

👉 邊界的關鍵,不是「能不能用」,而是「怎麼用」
教育的挑戰,是幫助學生在新工具的世界裡,依然學會獨立思考。


上一篇
Day 17|偏見如何被放大?生成式 AI 的數據風險
系列文
AI Development18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